孕前准备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专栏 > 产科 >
姆樱微信二维码

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3 17:01编辑:中国妇产科网 浏览次数:

作者:王海玲,杨孜,申叶,王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与未接受治疗性环扎的宫颈功能不全的单胎妊娠患者132例,按孕期超声或体格检查发现的宫颈长度及宫颈内外口扩张程度进行分组。宫颈长≤2.5 cm伴宫颈内口呈V形或U形扩张,宫颈外口闭合者58例接受环扎(A组),未接受环扎23例(a组);宫颈内外口均开大,同时伴或不伴胎囊突出者39例接受环扎(B组),未接受环扎12例(b组)。B组再按宫颈外口开大程度分:B1组为1 cm≤宫颈外口开大≤3 cm(27例),B2组为3 cm<宫颈外口开大≤5 cm(9例),B3组为宫颈外口开大>5 cm(3例)。分析比较临床效果及与环扎效果有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分娩孕周、妊娠延长天数、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早期新生儿存活率均大于a组(P<0.05); 34周后及37周以后的分娩率明显增加(P<0.05)。B组妊娠延长天数、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28周、>32周、>34周的分娩率均明显大于b组(P<0.05); B组>37周的分娩率大于b组(22.5% vs.0)。宫颈外口开大程度与环扎效果分析显示:环扎治疗B1组的妊娠延长天数及分娩孕周大于B2组,>28周、>32周及>34周的分娩率明显增加(P<0.05)。环扎A组保胎天数、分娩孕周、34周以后及37周后分娩率均大于环扎B1组及B2组(P<0.05)。B3组3例中仅有1例早期新生儿存活。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囊突出情况、未足月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与术后保胎天数呈负相关(β分别为-20.869、-17.431、-14.963)。不同环扎孕周对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早期新生儿存活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是妊娠期宫颈明显变化的宫颈功能不全抗早产的有效补救方法;宫内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以及胎囊突出情况是环扎效果的影响因素,而宫颈外口开大>5 cm的环扎效果受多因素影响;手术孕周不需局限在24周内,个体化处理为宜,手术效果不受手术孕周影响。

关键词: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宫颈功能不全;宫缩抑制剂;早产

宫颈功能不全发病因素较多,影响机制复杂,是导致妊娠晚期流产或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0.5%~1.0%[1]。宫颈环扎术作为治疗宫颈功能不全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可分为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临床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宫颈功能不全及其预防性治疗方面。迄今在妊娠期间通过超声或体格检查发现的宫颈缩短、宫颈扩张和(或)胎囊脱出情形下的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和临床效果的研究报道存在较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提供临床应用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2008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单胎妊娠宫颈功能不全患者132例,其中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97例,未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35例。按孕期超声或体格检查发现的宫颈长度及宫颈内外口扩张程度进行分组。其中宫颈长≤2.5 cm,同时伴宫颈内口呈V形或U形扩张,但宫颈外口闭合者58例接受环扎(A组),未接受环扎23例(a组);宫颈内外口均开大,同时伴或不伴胎囊突出者39例接受环扎(B组),未接受环扎12例(b组);B组接受环扎者再按宫颈外口开大程度分:B1组为1 cm≤宫颈外口开大≤3 cm(27例),B2组为3 cm<宫颈外口开大≤5 cm(9例),B3组为宫颈外口开大>5 cm(3例)。

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妊娠期宫颈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妊娠中期体格检查或超声检测发现无明显宫缩而宫颈内口开大2 cm以上,宫颈管缩短伴软化,或宫颈内口扩张呈V形( 漏斗形) 或U形以及胎囊突入阴道[2-3]。

        宫内感染标准:孕妇体温升高≥38 ℃。孕妇心率≥100次/min以上;宫体有压痛,孕妇血白细胞总数≥15.0×109/L及中性白细胞≥0.95。胎心率≥160次/min,或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新生儿口咽、外耳道培养阳性,或胎盘病理检查提示感染者。具有以上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者为临床宫内感染[4]。

        排除标准:排除接受预防性环扎手术者。排除在接受保胎治疗前有明显宫内感染征象、胎膜已破、胎盘早剥、胎儿有较严重先天性畸形、孕妇患有严重内外科合并症需终止妊娠者。

1.3    治疗方法    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进行环扎手术选择。未接受环扎者35例入院后卧床休息,3 d至1周复查产科超声,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宫颈分泌物检查,监测宫缩情况及体温、脉搏、血象等感染征象,其中有6例阴道分泌物检测到假丝酵母菌,予克霉唑阴道用药治疗,10例出现不规律宫缩,予以宫缩抑制剂治疗。

        接受治疗性宫颈环扎术97例(6例行Shirodkar术式,91例采用McDonald术式)。入院后监测体温、脉搏、血象、阴道分泌物性状等感染指标,监测宫缩情况,术前或术中予以静脉抗生素预防感染。 采用单次腰麻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术中行宫颈分泌物培养,术后予以口服或静脉抗生素预防感染,继续监测感染征象。70例因术后有宫缩予以宫缩抑制剂,其中29例术前即有宫缩,为接受术前和术后宫缩抑制剂并联合宫颈环扎术治疗。酌情复查超声监测宫颈形态变化。有3例患者术后宫颈再次扩张、宫口开大,排除感染后行援救性再次环扎术。

        术后门诊定期复查。对于有明显宫内感染迹象、难免流产、早产临产、胎膜早破或孕周达36~37周的患者拆除环扎线,对于有阴道分娩禁忌者,在剖宫产术中同时拆除环扎线。

        宫缩抑制剂药物包括:硫酸镁,根据宫缩情况先给予负荷量5 g,在10~60 min内快速静点,继以1.5~3.0 g/h维持,宫缩消失8~24 h后停药,根据宫缩情况调整硫酸镁用量以及实行间断使用原则,如再次出现宫缩重新启用。用药期间监测药物副反应。利托君,起始剂量50~100 μg/min静脉点滴,每10~15 min可增加剂量50 μg/min,至宫缩消失,最大剂量不超过350 μg/min,共48 h。用药期间监测药物副反应。硝苯地平,起始剂量20 mg口服,后每次口服10~20 mg,每天3~4次,根据宫缩情况调整,可维持48 h。用药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压情况,防止低血压。

1.4    分析指标

1.4.1    临床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与未环扎者保胎天数和妊娠结局,包括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早期新生儿存活率以及>28周、>32周、>34周、>37周的分娩率。

1.4.2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一般临床资料、既往妊娠病史和基础疾病、此次妊娠宫颈和胎囊凸出阴道情况及宫缩、感染和妊娠期并发症情况与术后保胎天数的关系,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分析环扎术时孕周、术后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早期新生儿存活率以及不同孕周分娩率,探讨手术孕周对治疗性宫颈环扎临床效果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应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临床效果

2.1.1    环扎A组与未环扎a组治疗效果    环扎A组与未环扎a组两组术前宫颈闭合部分长度、宫颈内口扩张程度、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妊娠次数及开始治疗的孕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A组有早产史者占比大于未环扎a组(50% vs.21.74%,P=0.039),环扎A组宫内感染及未足月胎膜早破占比大于未环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A组分娩孕周大于未环扎a组(Z=-2.054,P=0.04)。A组与a组相比,保胎天数明显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增加,早期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a组比较,大于34周分娩率明显增加,同时37周以后分娩率也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8周及>32周分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    环扎B组与未环扎b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宫颈外口开大程度、治疗起始孕周以及胎囊突入阴道、术前宫缩等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及未足月胎膜早破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b组相比,保胎天数明显增加,分娩孕周明显延长,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扎B组>28周、>32周、>34周分娩率均明显大于未环扎b组(P<0.05)。环扎B组>37周的分娩率大于未环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早期新生儿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1.3    宫颈口开大程度与手术治疗效果    见表3。A组保胎天数、分娩孕周、34周以后及37周以后的分娩率均大于B1组及B2组(P<0.05)。

        比较B组内各亚组宫颈外口开大程度与手术治疗的效果,B1组的保胎天数明显大于B2组,B1组分娩孕周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1组>28周、>32周及>34周分娩率明显高于B2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早期新生儿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例B3组患者仅有1例早期新生儿存活,该例患者术前无宫缩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宫颈外口开大6 cm、孕25.43周时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术后保胎83.02 d,37.29周分娩。其余2例患者宫颈外口均开大6cm,术前均有宫缩,且1例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患者有子宫畸形(子宫纵隔)手术史,术后分别保胎7.98 d及18.97 d。

 

 

1.jpg2.jpg3.jpg  2.2    影响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2.2.1    宫颈环扎术保胎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以保胎天数为因变量,以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宫颈长度、宫颈内外口扩张情况、胎囊突出情况、术前宫缩情况、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妊娠合并症(抗磷脂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囊突出情况(β=-20.869)、未足月胎膜早破(β=-17.431)、宫内感染(β=-14.963)与术后保胎天数呈负相关关系。见表4。

4.png

2.2.2    宫颈环扎术手术孕周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将手术时孕周分为≤20周、>20~22周、>22~24周、>24~26周以及>26~28周,对比分析术后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早期新生儿存活率以及>28周、>32周、>34周、>37周的分娩率。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早期新生儿存活率及>28周、>32周、>34周、>37周分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5.jpg

2.3    24周以后出现宫颈内外口扩张,伴或不伴胎囊突入阴道内患者行环扎与未环扎治疗的妊娠结局    见表6。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宫缩等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及未足月胎膜早破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未环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相比,环扎组保胎天数及分娩孕周明显增加,早期新生儿存活率明显提高,>28周、>32周、>34周以及>37周分娩率也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6.jpg

3    讨论

3.1    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    与预防性宫颈环扎术不同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仍存在着不一致问题。有研究指出,对宫颈长<2.5 cm或胎囊突入宫颈管内≥25%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或保守治疗,发现二者35周前的早产发生率及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5-6]。而Althuisius等[7]指出,对宫颈长<2.5 cm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可减少34周前早产的发生。本研究发现对宫颈长≤2.5 cm伴宫颈内口不同程度扩张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可明显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早期新生儿存活率,并且增加34周以后、37周以后的分娩率,且术中未发生周围脏器损伤、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提示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对宫颈缩短同时伴有宫颈内口扩张的患者而言是有效且较为安全的治疗手段,具有抗早产实际意义。

        对于妊娠期间超声检查或体格检查发现的宫颈外口开大、胎囊膨出的难免流产或早产临产的患者,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作为能够阻止病情进展、防止妊娠丢失的重要手段受到重视。但对于这种紧急实施的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关于手术指征和临床效果的研究报道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紧急实施的治疗性宫颈环扎术虽然可以延长孕周,但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64.7%和42.9%[8]。然而对于宫口开大、伴或不伴胎囊突出的患者行期待治疗,其流产的风险是治疗性宫颈环扎患者的4倍[9]。在本研究中有39例患者紧急实施了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术后有一定比例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发生,但明显增加了28周、32周及34周以后的分娩率,明显延长了分娩孕周,增加了新生儿出生体重。可见,尽管紧急情况下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有感染和胎膜早破的风险,但这些都受多种情形因素的影响,近年已经有较多学者提出有效的抗感染和宫缩管理以及母体多重因素管理都可以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是阻止病情进展、减少妊娠丢失、提高早期新生儿存活率的有效治疗手段。有研究者指出,行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患者,发生早产者羊水内炎症因子含量增多[10]。本研究中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宫内感染与术后延长孕周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控制感染是提高治疗性宫颈环扎术临床效果的重要环节。术前常规监测患者感染征象,术中取宫颈分泌物培养,严格消毒,术后加强患者体温、脉搏、血象等感染指标的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3.2    宫口开大程度与治疗性宫颈环扎术    对宫口开大多少则不能行治疗性宫颈扎术尚无统一标准,只要宫颈前后唇可以暴露就仍有环扎的机会。 Ciavattin等[11]报道宫口开大<5 cm时紧急宫颈环扎术的妊娠结局较好。也有研究指出,紧急宫颈环扎术在宫口开大<4 cm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12]。本组资料研究中宫口开大≤3 cm的患者术后妊娠结局优于宫口开大在3 cm至≤5 cm的患者。此外,本研究中3例宫口开大>5 cm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1例术后保胎83.02 d,妊娠37.29周分娩。其余2例患者术前均有宫缩,且1例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患者有子宫畸形(子宫纵隔)手术史,术后分别保胎7.98 d及18.97 d。因此,对于妊娠期可疑宫颈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加强对其宫颈变化的监测,争取在宫口开大≤5 cm时进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对宫口开大>5 cm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对延长孕周也有临床意义,但其手术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3.3    术前宫缩与治疗性宫颈环扎术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术前无宫缩的紧急宫颈环扎上。然而,国内研究者指出,对早产临产患者行紧急宫颈环扎术联合宫缩抑制剂的双重干预措施,可获得良好的围产结局[13-14]。本研究中29例患者环扎术前已有不规律宫缩,环扎后12例患者>37周分娩,9例>32周分娩。提示术前有宫缩并不是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手术禁忌,对这类患者,实施治疗性宫颈环扎及宫缩抑制剂双重干预是获得良好围产结局的关键。而宫缩抑制剂的个体化管理是获得宫缩有效抑制的关键之一。

3.4    其他影响因素    有研究指出,胎囊突入阴道内和术后未足月胎囊早破是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后流产的最强的预测因子[15]。本研究中,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囊突出情况、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术后保胎天数呈负相关。

        关于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孕周,不同研究者的报道不一致。有研究指出紧急宫颈环扎术宜在妊娠24周前进行[11-12];也有研究者指出妊娠20周以上行宫颈环扎术,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16]。本研究发现手术孕周并不影响手术效果,且对于妊娠24周以上出现宫颈功能不全的患者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明显改善了妊娠结局。只要能为胎儿进一步发育成熟提供机会、降低新生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性宫颈环扎术是可行的,并不局限于24周内。

参考文献:略

更多推荐
科室设置 产科
妇科
儿科
医美
联系我们

地址:抚州市赣东大道1248号

孕产热线:0794-8273333

会员急诊电话:0794-8585120

微信:fzmy-hospital
( 孕产动态,实时了解 )

姆樱微信二维码
ICP证:赣ICP备2021000780号-3 Copyright © 抚州姆樱妇产医院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可发送邮件联系删除。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网站更新